龙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众文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刘三叔的故事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酿酒祖师爷杜康之神功,高于一切伟大的科学家和自诩的统治者。

如果说酒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应该说一点儿也不为过。从黎庶百姓、诗文大家到高官巨贾,几乎没有不喝酒的。人们在悲伤的时候喝它,欢喜的时候也喝它,需要灵感的时候喝它……生活中不能一日无酒。唯一的差别无非是酒质好坏的问题。

已经是霜降节气了,晚秋的夜晚增添了些微的寒凉,微风轻吹桔叶发出轻轻的摩挲声。

昧爽时刻,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思绪纷乱。不自觉,忽然想起了家乡的已经故去的邻居三叔。他和我是同村不同姓,他姓刘,生前我们是邻居。

他有着魁梧的身材,前凸光明的头上杂乱地长着数也能数过来的几缕银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副红黑色的长脸膛,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声如洪钟,俨然一副关公在世的样子。

三叔生前极爱喝酒,他属于那种一生不得志,贫困潦倒的人。或许只有酒能够安慰他那颗破碎的心灵。饮酒是否是他真正的爱好倒应另当别论了。

他大概出生于年左右,如果活着的话今年应该是75岁左右了。那个时代的人不用多说,经历肯定是非常坎坷的。建国后一穷二白忍饥挨饿的罪他受过,改革开放后解决温饱他也高兴过,不过一直到现在进入小康社会后,他的步伐倒是好像被落下了,给人感觉过得十分恓惶,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三叔人很聪明,才思敏捷,以前当过民办教师。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待遇很低,甚至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几年后就不当教书先生了。不过他没有经商,也只是种地维持生活。当时,种地除去上缴皇粮国税后,能有什么富余?能够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就不错了。当时的农村经济自给自足尚自顾不暇,所以日子好不到哪里去是必然的。

记得当时在我家的南墙根下,秋末冬初,收秋罢了,农村人有清闲的空儿,村子里的老少爷们儿就经常晒着太阳围蹲在一起下象棋,这是农村最普通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但高手却夥的是。三叔的棋艺很高,算是村子里常下棋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经过他指点的一方胜算极大。他的脑子很聪明,这是大伙儿都公认的,不过落在了农村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三叔的家庭气氛很不好。妻子嫁过来后,就一直和他生气惹恼的,几乎没个消停时候,家庭大战时有发生。具体夫妻间生气的原因我不得而知,反正农村里大部分问题是经济问题的延伸,无非就是日常的鸡毛蒜皮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罢了。关键这个三婶确实挺令人头疼,她的性子很刚烈,嘴皮子也不饶人,一生气就喝农药是经常的事,这可真要了三叔的命。常理说,夫妻间哪有勺子不碰锅沿儿的,吓唬吓唬也就算了,再怎么说也不能拿性命开玩笑啊。可三婶那是玩真的,不知抢救了多少次。果不其然,在天长日久的吵架纷争中,三婶最终还是喝下了农药一赴黄泉。其实那个时候,日子虽苦,但还不见三叔嗜酒成性。

人生有四大大不幸,其中中年丧妻是一个,就恰恰让三叔给赶上了。三婶去后,三叔领着两个儿子过活,一家三光棍儿,没个女人,不成家的样子。从那时候起,三叔就愁思满腹,对外人则强做乐观。让谁遇到这种情况又不愁呢?关键是他的家里穷,还带着两个儿子,一般的妇女不敢嫁他这样的主儿。索性,自那以后,三叔就没再说媳妇,其实他自己也死了那条心。借酒消愁自然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

自己的家境不好,直接影响到儿子的婚姻大事。大儿子小林好歹说了一个媳妇,名义上是娶媳妇,实际上和入赘差不多。媳妇过门后不久就和她父亲去了东北生活。人家说小林愿意跟去就跟去,不愿意就离婚,反正也没人瞧得上这样一桩婚姻。无奈之下,小林也跟岳父一家去了东北,自那以后基本就没回过家。当然,在丈人门上混饭吃,自己又没有本事,就别提尊严了。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小林媳妇生了一个儿子,算是给三叔留了一脉香火。自己的儿子儿媳不能膝前进孝,也不能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三叔为此焉能不发愁?慢慢地他就染上了嗜酒成性的恶习。

不论咋说,大儿子好歹还有媳妇,可到了二儿子小龙这里就不好说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什么赚钱干什么,很多人家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都富了起来。人们的攀比意识也逐渐强了起来。娶媳妇的彩礼钱也是水涨船高。不仅仅要求有单独的像样的房子,而且还要有巨额的彩礼钱和三金一钻等,这一切都需要大笔的孔方兄助力。三叔能不发愁自然不在话下。

为了给小儿子说媳妇,三叔无奈,不顾面子,去给做生意的妹妹家打工,还借了妹妹一笔钱,总算好歹给儿子盖起了一幢新房子。但是笼子虽然扎好了,却不见金丝雀进来。他家庭情况太困难,村子里的媒婆们没有敢朝乎的。近几年,婚礼风俗益盛。村子里的男孩子如果不在县城置办一套楼房,另加五金首饰和十二万元以上的彩礼,说媳妇的事儿就免谈了。这些对于一贫如洗的三叔来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囊中羞涩,小龙的婚事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着落。

刘三叔撤瑟之期定格在71岁。一直到他去世前夕,小龙还浪迹天涯打工,小林也是为发丧特地才从遥远的东北赶回来的。那一天,秋风萧瑟,阴云漠漠,乌鹊哀啼,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地的苞米还等待他收割。无子奉养,独老孤屋,一赴幽壤,恁是可怜。九天太虚银河水,中有多少苦愁恨。这一切的愁,可怜三叔连个说道儿的人都没有,只有扫愁帚是他唯一的朋友。

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现实,难以实现最基本的希望理想破灭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选择破罐子破摔的沉沦道路。三叔的生活过得如此偃蹇,也只有借杯中之物浇愁的份儿了。在六十以后的年岁,他基本上是靠打工挣得一份温饱,然后就到小店里沽上一罐散酒,自己回到那个清冷的屋子里,一天天地捱着硬过活,酷似寒风中的孔乙己,那个聪明刚强的硬汉再也回不来了。即便是成瓶的酒也是老村长之类的劣质酒,不过他喝酒不在乎好坏,也不在乎菜肴,更没有资格在乎,只是喜欢那种被酒精麻醉晕晕乎乎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不去想那些清醒时刻的烦心事,然而这清瘦的百八十斤承受不住许多的愁啊。

食葱饮醋,寰瀛何难!生又何益,死又何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上之人,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落魄困窘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能说三叔的命不好,人即便忠厚又能怎样?人的一生到头来谁还不得屈从命运的安排?可能命运之说是强者的谦辞,弱者的借口。但世间事物皆有定数,人之命运无需更多的解释。

漆黑的夜里,不知如何,我的思绪竟和三叔神接,其实生前我们本无款曲的,也许我和他是邻居的缘故也未可知。生于人世间,每个人欲望炽盛,愁思绵绵,跨古通今。我想,古往今来,愁思叠加,如山高如海深,积聚起来应无可置之。是否这一座座沉重连绵的大山是这愁绪叠加砌就?又是否这气蒸雨落的大海是无尽悲愁之泪的汇聚?这广袤无际的天空又是否隐隐充斥着烦乱的愁絮?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愿这无尽的愁思随着酒入愁肠吐作清风逝去。惟愿刘三叔在天国里没有苦难忧愁,做个快活的酒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