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论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
TUhjnbcbe - 2024/4/1 17:00:00

我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诗经》就已经问世。

后世很多名句都被传颂,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在表达对淑女的欣赏喜爱之情。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在表达对恋人的等待和牵挂之情。

短短几个字便可以表达出细腻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诗歌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诗歌中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结合具体诗词了解何为梗概而多气,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来分析诗歌背后想要表达的感情。

一、建安诗歌的文学特征

首先来了解一下诗歌,它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于表达社会生活以及人的精神层面的世界,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要咏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需要借助一种形式,由此诗歌应用而生。

早期的诗歌融合了乐和舞,大多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去表现,就像歌舞剧一般,乐词配乐调,哀词配哀调。后期在形式上有所变化,诗歌从乐和舞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诗歌,一直发展至今。

诗歌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多样,主要有抒情诗,叙事诗,而建安诗歌多以抒情诗为主。

所谓抒情诗,应当注意这种诗重点是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以情感为落脚点,而对于为什么引发的这种思想感情则不予太多的描述。

此处举例论证,“生存多所虑,长寑万事毕。”抒发了作者因为持身中正,反而遭到暗害的矛盾心情。同时也使得他越挫越勇,敢于向恶势力宣战的大无畏之情,很明显可以看出此句诗中并无主语或者故事情节,但是却能够抒发出浓厚的感情。

抒情诗要分析其抒发的情感须联系上下文具体去看,否则容易理解不全。

除此之外,建安诗歌还有表达对人生短促的遗憾,“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而古代君王之所以求访仙道,也是因为人生短暂,想要多些时日在自己的政绩上发光发热。

要知道,在战争的年月,人们祈求太平,对生命来说无异于更加珍惜,但是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被左右。对这种无法改变的事物人们充满无力感,所以最可怕的是还没有做任何改变,美好的时间已经过去,身体就归于尘土了。

二、诗歌的发展

(一)诗歌的鼻祖——《诗经》

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1世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

全诗共篇诗集,囊括内容丰富,既有描述“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爱情,也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凄苦婚姻,既有“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的民俗风貌,又有“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战争徭役。

它将现实的生活跃然纸上,见字方如是。

《诗经》主要以四言为主,读来朗朗上口,它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所谓赋,就是由排比句组成的句子,比是指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动,而兴要比前两者更高深一些,它通过借物言志来衬托所写之物,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战国时期——《离骚》

战国时期,楚辞占主流地位,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打破四言文体,多以六言、七言为主。

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多用“兮”字,后屈原及他的代表作《离骚》应运而生。《离骚》主要抒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并运用神话、幻想等,成为千古绝唱,给予后世深刻的影响。

《离骚》值得我们去探讨,每一句话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譬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和民生疾苦。

所以作者才忍不住掩面长叹,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无奈,往往是这种深刻的现实性,能够让人们更加感同身受。

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大多经历过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尸横遍野的惊心。

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改变国家现状,路途虽然漫长,但是不会放弃,诗歌情感浓郁,在悲怆凄凉之上,又平添了一层慷慨昂扬的激奋之感。

三、梗概而多气

《离骚》之后,便形成了以曹操为代表的的建安诗歌,刘勰曾评价建安诗歌有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那么梗概而多气该作何解释。

我们结合语境来具体分析一下,“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此句若是跟上句联系起来看就好理解多了。因为作者的情志深刻,文笔悠长,所以使得作品也就被赋予了灵魂,变得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

人是主体,作品因为人的不同表达而变得丰富。

比如沈季林先生认为“梗概”即慷慨,梗概而多气是指建安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对于在单纯的悲的基础上就又深入了一层,我们要用辨证的论点去看,梗概而多气并不是强调单一性,而是指慷慨性和悲凉性的统一。

如果只是单纯的悲凉,不免让人觉得沉闷无奈,但是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入“慷慨”之义,则立即提升了作品,使得诗歌充满希望。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

此处说的也是应追求豪放深远,大气而慷慨,而不是无病呻吟,矫柔造作。

比起矫柔造作,人们更加提倡大气飘逸之感,见字如见人,矫柔造作的人与大气的人笔下的字也不甚相同,表示的的是一种风骨。

最先提出“风骨”的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评画要讲究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强调神似逼真,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而同样在诗歌史上,人们也注重风骨,尤其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

建安时期的诗歌代表人物主要有曹氏三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为什么后世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建安风骨,一起来探讨一下所谓建安风骨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四、建安帝时期——建安风骨

公元—年,建安帝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大高潮。

这个时期,曹操执政,掌控大权,此时的诗歌特点大多是反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希冀国家统一的愿望。

所以诗歌整体的论调慷慨激昂,强劲有力,但是其中又带着几分悲凉无奈。

提起曹操,想到的大多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的种种反面角色,但是很少能想到他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词。

例如非常著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首诗开篇前半句便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想来怎么样潇洒的人会有这般豪情边高歌边豪饮呢。

实则不然,高歌豪饮的原因是感叹人生苦短,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

曹操此时正求贤若渴,想施展自己的报负,改变现状,需要更多志同道合之人,而他现在正因为没有贤者投靠万分苦恼,此诗语调深沉,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而且看着百姓流离失所,他心里渴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写出这首诗。

以及后面的诗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进一步反映出他求贤若渴的姿态,他希望天下的英雄都来投靠他,他必能做到礼贤下士去尊重他们。

全诗情感细腻,把自己的心事娓娓道来,表达出曹操对贤士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的忧心之情。

曹操的诗词可以概括为:慷慨潇洒,但又无奈的感情特征。

还有一个代表人物:他就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他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个诗人。

王粲,他的诗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因为怀才不遇,所写的诗词都是抒发悲愤凄凉之情,《七哀诗》中字字可见他的忧愁,和踌躇不知所向的愤懑。

后期归顺曹操得到重用后,再看他的《从军诗》诗,诗词中多了慷慨激昂的雄心,每一句都是对当前的认同以及对未来战争胜利的期许。

所谓相由心生,作品也是一样,不同的诗词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人的心情和处境。

五、结语:

所以纵观建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代表作大多都是既宣扬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救国救民的美好理想,又抒发了一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

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时代下的产物必然是这样的。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才让文人墨客们创作了更多得以后世传颂的文学作品。所以建安诗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引自《诗经·周南·关雎》

引自《诗经·郑风·子衿》

引自《楚辞·离骚》

引自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