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帝王的酒实在太难喝,有些酒会高升
TUhjnbcbe - 2024/5/14 9:10:00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他的《酒德颂》中有言道:“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

说起“酒”,这个东西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自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果子酿酒的相关记载。到了夏朝时期,中国的酒文化就已经十分盛行了。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之后,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至于,酒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中国独有的一些文化特点。可以说,从古到今有很多喜欢喝酒的人,其中,不乏历代帝王。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宴席上,素来都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这就让酒成为了各种日常交往、宴席上的常客。

或许,很多朋友会好奇,正所谓人间百态,人喝酒之后的状态也都各不相同,有喝完呼呼大睡的,也有喝完话题变得多,更有酒后性格暴躁的,等等,中国的历代帝王,他们的性格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皇帝喝完酒之后,又是个什么状态呢?同时,辅佐他们的各路臣子,又该如何应对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帝王和臣子之间,因为喝酒而发生的一些轶事。

一、作为一国之君,最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手中的权利是否稳固,国家的发展是否安定,朝内的臣子们对自己是否忠心。而为了考验大臣们对自己的忠实程度,三国时期的吴主孙皓,就想出了一个酒后检验法,利用“酒后吐真言”的理论,来考察大臣们的言行。

孙皓命监酒官将酒后臣子们的言行,都一一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并以此来判断这些个臣子们对自己的忠实程度,只要发现有酒后发牢骚、埋怨皇帝的,第二天就有可能人头不保。不仅如此,孙皓还喜欢戏弄那些酒后的大臣,带着宠侍们一起取乐,搞得整个东吴朝廷乌烟瘴气。

在当时,有一个名叫韦昭的臣子,对于孙皓的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所以,每次在需要喝酒的时候,他都以茶来代替。其实,以茶代酒,以免酒后乱性,本是一种个人节制的表现,但是,在这个昏庸的孙皓眼中,这却是一种对皇帝和朝廷不忠的表现,所以,这位大臣的结果,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了,就是被这个糊涂的皇帝抓进了大牢,成为了阶下之囚。

无独有偶,在南北朝时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宋孝武帝认同孙皓的做法,也学着在宴请大臣的时候,给臣子们灌酒,以此来检验他们对于自己的忠心程度。而其中,一个名为徐怀文大臣,由于,本身就从不饮酒,所以,在宴会上也直接拒绝喝酒。此外,他无法忍受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如此戏弄群臣,简直就是昏庸至极。最后,他由于违抗圣命,被昏君给杀了。

二、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可以说是气宇非凡,心胸广阔的一代帝王,在历史上也算是赫赫有名,非普通人所能比。在一次宴请群臣的酒会上,楚庄王喝的兴致很高,于是,便把自己的宠妃叫了出来,给大家倒酒。在大家吃吃喝喝正开心的时候,也不知道哪里刮来的一阵大风。大风过境,竟然把屋子里所有照明的蜡烛都熄灭了,整个大殿顿时陷入到了黑暗之中。

在场的人们也被这一股突如其来的大风吓了一跳。而这时,楚庄王的爱妃许姬却偷偷来到大王的身边,跟他说:“大王,就在刚才灯光熄灭的时候,我感觉到有一个将军趁黑过来调戏我,我当时情急之下,一把将其头盔上的帽缨给抓了下来。还请大王给我做主,把那个没有了帽缨,趁乱调戏我的将军找出来,处罚这个毫无礼数的臣子。”

听到宠妃这样说,如果,换做是一般的帝王估计早就暴跳如雷了。但是,楚庄王非但没有这样,反倒命人先不要点燃烛火,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所有在席间吃饭的将军们,把自己头盔上面的帽缨都给扯下来,然后,他才命人把殿内的蜡烛点燃。这个时候,殿内的所有将军头盔上的帽缨都不见了,也就无法找到是哪个人调戏了许姬。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在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事之际,楚庄王由于指挥不当,使得楚国部队陷入到了晋军的包围之中。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将军杀出重围,拼命将楚庄王救了出来,并最终大败晋军。而对于这个敢于拼命护驾的将军,楚庄王并不认识。所以,他也非常奇怪,为什么此人能够如此英勇,甘于为自己冒险。

这位将军面对大王的疑问,回答道:“在三年前的那次宴会之上,我酒醉乱性非礼了您的宠妃,还不小心被其将帽缨拽了下去。若不是您当年宽宏大量饶过我,我也就没有今天了。”

由此可见,楚国之所以如此强盛,与楚庄王的睿智密不可分啊。

上面我们提到了一些喜欢喝酒的皇帝,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几个因为喝酒有了意外收获的臣子吧。

一、晋朝太宗时期,有一个名叫魏元孚的大臣,其长相令人堪忧,矮个子,瘪脸盘,由于脱发,头顶还少了一块头发,这外貌形象让皇帝看起来非常的不舒服。于是,晋太宗询问此人如此丑陋,是怎么入朝为官的?大臣回答道:主要是因为他有一手好文笔,所以,才被先帝选拔为官。

晋太宗又接着问:“那他有什么缺点吗?”臣子回答:“这个人喜欢喝酒。”皇帝听后非常高兴。接着,晋太宗命人在皇宫的偏殿之内,为魏元孚准备了一桌酒席。然后,晋太宗又让太监们搬来了十多坛子酒放在桌子上,而且,在每坛子酒的上面都盖上一个盖子,看起来与魏元孚的脸颇为相似。

其他臣子看出了皇帝想要借酒席捉弄一下魏元孚,所以,都纷纷给魏元孚敬酒,试图要将其灌醉,好出点洋相逗皇帝开心。而魏元孚自己虽然对于这些事情并不知情,但是,他多少也看出了些许不对劲。所以,他在喝完酒之后,就会假装去厕所,把酒都给吐出来,然后再回去,跟别人接着喝。

当吃喝完毕之后,皇上就宣魏元孚进殿面圣了。他刚走进房间,就看到了桌子上整齐摆放的酒坛子,他一眼就看出了皇帝的用意。而此时,坐在房间内的皇帝和其他大臣们,也都哄堂大笑了起来。看到眼前的尴尬情景,魏元孚立刻严肃起来,并指着面前的这些酒坛子,喊道:“艾玛,这谁啊?这不我兄弟吗?你们这几个家伙,真是胆大包天啊,竟然跑到大殿之内呆着,还不赶紧给我回家。”

说着,他竟然跑过去,把这些酒坛子一个一个往外搬。

魏元孚这番“配合”让皇帝更加开心了。

随后,魏元孚将这几坛子酒搬回了家,并让人放出消息,说:“这些酒是皇帝赏赐给自己的,并说自己想把这些御赐的酒换成钱,再把钱用来接济贫苦的百姓,让百姓都能感受皇上的恩德。”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晋太宗那里,并得到了他的大加赞赏,认为魏元孚的处理办法简直太绝了,并连连称赞魏元孚的聪明才智,并感叹的确不能以貌取人。

此后,晋太宗便开始重用魏元孚。

二、都知道开国元老的地位颇高,不仅如此,爵位能世袭,财富能继承,子子孙孙也都跟着沾光。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由于他担心自己死后,子孙的政权会被这些元老们所篡夺,便在洪武时期,杀死了众多当年跟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们,而且,就连他们的一家老小也不放过。

但这里就有一位,因为一场酒局而侥幸救了自己和家人性命的人,这个人就是明朝初期的名将:郭英。当年,跟着朱元璋开始出来打江山的24个人当中,就有郭英以及他的哥哥郭兴两个人,可见,他们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

说起郭英这个人,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但是,唯求好酒一壶,哪怕不做官都可以,若没有了酒,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并且,他的这个“爱好”让朱元璋非常喜欢。话说,在一次酒局之上,郭英喝多了,头发也被自己弄得乱蓬蓬,看起来非常的不稳重。

朱元璋见状便训斥了他几句,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喝多了的郭英竟然说道:“我也讨厌这乱蓬蓬的头发,留着这烦人的头发真是闹心,不如剃光头舒服。”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没闹革命之前是个出家人,而他自己对于以前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避讳的,所以,非常讨厌被人提到光头啊,出家等事情。

可以说,郭英这几句话可是捅了大篓子,酒席就这样不欢而散了。等到了第二天,郭英酒醒之后,便想起了自己的这番话,自知犯了大错的他,为了弥补之前的过失便真的剃头做了和尚。而在后来的清理功臣过程中,郭英的哥哥被削除了爵位,而他本人则因为在寺庙出家逃过一劫,这也算是因酒得福了。

最后,就是“杯酒释兵权”了,这个故事,应该堪称是“酒桌文化”当中的一个典范了。赵匡胤用酒席间的一番话,就避免了日后的兵戎相见,血流成河,可以说是高明至极的。并且,杯酒释兵权算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帝王将相的时代,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并非是推杯换盏的酒席,而是皇帝本身所拥有的权威罢了。而到了现代,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以酒会友,喝酒办事的习惯也从未改变,但实际上,真正靠喝酒能解决的问题却是寥寥无几的。

参考资料:

1
查看完整版本: 帝王的酒实在太难喝,有些酒会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