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辛弃疾年轻时所作之词是豪迈大气的,那么到了晚年,或许是心态慢慢沉寂,少了年轻时的热血,词风就更为清丽淡雅了。其实从一个人作品风格的变化来看,是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的,少年热血、中年苍凉、晚年萧瑟淡然,这是古代大多诗人的常态,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越多,领悟的就越多,对世间万物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所以辛弃疾就曾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说,然而到了晚年时,“而今识得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了。
不过越是到了晚年,人们心中的遗憾与不甘就会愈发浓烈,何故?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供人浪费了,心中的理想也没有时间去实现了,这是让人十分遗憾难受的事情,壮志未酬大概是一生中最令人苦闷的事情了吧。辛弃疾也不例外,至少哪怕都到了人生末年,却依旧看不见南宋朝廷收回故土,连希望都遥遥无期,这样的境遇下,此人的一腔愤懑只能借醉酒抒发出来了,于是就有了这首《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人喝醉酒了就趁此机会尽情欢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烦恼了。最近觉得古人的书本不能相信,信了也没有一点用处。昨天晚上也喝了酒,醉倒在松树旁,就问松树啊“我醉到什么程度了呢?”醉眼朦胧之间以为松树摆动着要来扶起自己,就马上用手推松树说“去”!
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增广贤文》里也有:“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罗隐的《自遣》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可见古人总有忧愁,然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辛弃疾的内心亦是忧愁的,这种愁绪源源不断,不可排解,于是只能醉酒以求片刻的欢愉。他想要醉酒消愁,想着今日醉了,明日再愁,喝醉了酒就没有工夫去发愁了,但就像李白说的那般,“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的落寞与烦恼只会将人衬托得更为凄凉。
如辛弃疾自己所说,“醉里且贪欢笑”,一个“且”字,可见这欢笑时间何其短暂,一个人整日忧愁而不见开心颜,这是多么悲凉的一件事情啊,所以说这片刻的“欢笑”反而显得如此悲哀。词人最近才发现书中的许多东西竟是无用的,有何原因?真的是古人所述道理无用吗?其实不然,只是辛弃疾身处南宋,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也不会去钻研圣贤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总是颠倒是非,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古代圣贤留下的真理自然是无用的,并非词人觉得无用,而是朝廷里的那些小人觉得无用,所以诗人这两句倒显得颇为讽刺了。
词人在下阙转而描写了自己的醉态,时间地点一一点明,昨夜的松树旁,词人醉倒在此处,与松树对话,“我醉何如”,摇摇晃晃、醉眼朦胧之间,以为松树要扶他站起来,但却又不让松树扶,只用手推它让其走开。陡然想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各种醉态与辛弃疾这一醉态放在一起,也着实有趣。
然而词人纵然平白地说自己的醉态,却也有着他的深意,醉酒只能与松树为伴,可不是知己难寻吗?没有与之喝酒的朋友是何其落寞啊!哪怕扶着松树站起,却以手推松曰“去”,其中表现的何尝不是辛弃疾独立而不屈的精神吗?这种精神促使着他以收复失地为自己毕生任务,却碰上这样的朝廷,只能是一腔热血慢慢变凉,冻得人痛苦不已。
整首词看似欢快,不得工夫发愁,然而却句句都是诗人愁闷的反映,哪怕写自己的醉态,写得这般有趣,其中潜藏的依旧是无边的寂寞。直白的描述看似无甚作用,却字字珠玑,将自己的志向与惆帐都表现在其中,清丽淡雅之中又可见属于辛弃疾的豪放,文字生动而活泼,表现手法却又十分新瘾,着实是首可品赏之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不可能总是欢愉的,历经世事,见识过人情冷暖,就越发懂得愁为何物。辛弃疾的“愁”向来是奸臣当道、壮志未酬,老年依旧如此,然而年轻时还有一腔抱负,还充满希望,想着也许会等来上阵杀敌的那日,亦或是重回故土的那日,到了晚年方知,这一生也许就再没机会看见这样令人激动的胜景了,在日复一日的百无聊赖之中,词人除了借酒消愁,似乎也没了其他消遣的方法,于是把毕生遗憾寄托在酒中,也借醉酒抒发那一生未曾实现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
有如此词人,有如此词,文学史上少了辛弃疾也会少了很多风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