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抢滩中国奶源地 业内警示或10年不赚钱(2)_乳品专题
上一页 1 2
“在国外,以经营牧场概念上市的企业很少,但是中国市场是个特例,国际资本涌入一方面是想完成追逐财富的梦想;其次,目前国内养殖业准入成本低,再加上中国目前原奶供应需求逐年上升,当然成为外资蜂拥而至的掘金之地。” 乳业营销专家、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王丁棉则认为在奶源领域,目前外资乳企的渗透虽然还没有形成气候,但长此以往对本土乳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当外资在上游占领优势进而影响到下游乳制品加工以及液态奶市场,到时候,乳业上下游均被外资掌控的情况下,中国乳业的定价权也将旁落,本土企业再想崛起就困难了。”王丁棉说。
经营牧场要做好 10年不赚钱的准备
“业内人都明白得奶源者得天下的道理,但是经营牧场则是一件长期工程,新希望用了10年才有赢利。”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
自2002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宣布进*乳业,以资本优势迅速整合了11家城市型乳企组建新希望乳业的“联合舰队”以来,地处西南的新希望乳业集团一直希望利用区位优势,在乳业江湖取得一席之地。
但是在彼时伊利、蒙牛、光明等已经在终端完成全线布局的形势下,新希望只能选择利用自身拥有牧场优势、以自家牧场提供巴氏奶(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赢得消费者的战略。
“我们当时选择从上游入手,打造全产业链,但值得注意的是,牧场从拿到生产许可到经营、管理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辛苦活儿。”席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首先,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中国传统的适合农牧业的区域十分有限,以前全部集中在所谓三北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北等传统农业大省。“牧场的天然条件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比如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利于区隔,不利于疫病传播。而类似于像江浙这样的经济强省,畜牧养殖用地问题很难解决,比如浙江这样农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基本上都不欢迎养殖业。畜牧业的贡献不如其他行业大,还会带来污染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因此这些地区很难开展牧场建设。”席刚说。
其次,污染处理问题对牧场来说管理难度最大。“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平均一头奶牛一天排粪污50公斤左右,一个万头(奶牛)牧场一天粪污的排放量能达到600吨,一年排泄物就有20多万吨。一头牛一年所产生的粪污需要10亩地来消化。在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物降解非常困难。”席刚表示,之前有很多企业投资兴建万头牧场,但是从结果来看很难对污染物妥善处理,“万头牧场是个很有挑战的事情,我们目前已经不追求单体牧场的规模效应,在每个地域由3~5个单体规模3000~5000头的中型乡村牧场组成聚落式的牧场带,这样一种新模式。”
此外,防疫安全也是管理难点。在四川采访发现,企业每年都需要在动物防疫上花费巨资,由于数千头奶牛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牛身上的味道就不说了,光是牛放屁排出的二氧化碳,都会给空气带来很大的污染,甚至造成温室效应。
奶源之争,耐力之争
“外来资本的进入,其先进的技术会加快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提升原奶质量,促使中国乳品行业升级发展,但作为中国乳企必须自控奶源,我们采取的是自有牧场+合作牧场+家庭牧场三位一体的方式。” 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其他乳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表示,“2008年的三聚氰胺教训历历在目,为安全起见,还是尽可能依靠自身的奶源,或者扩充现有牧场的产能,或者新建牧场,企业必须尽可能靠自己。”
工信部有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方面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乳业格局中最重要的新生力量,从全球乳业格局来看,这是中国乳业开始崛起时刻;另一方面,各种资本的涌入背后其实是资源之战,这是中国乳业面临的事实。“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乳业正在实现由小农体系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大背景下,谁控制的奶源越多,谁在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
据了解,目前新建奶源基地的主要力量有三种:一是大规模乳品企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二是大型乳企提供原料的投资集团,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三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企业。《中国经济周刊》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三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大规模牧场,进一步推高大规模养殖的比例。
“面对日渐国际化的竞争层面,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本和动力,参与、影响,甚至改善全球产业链结构,为自己在资源分配中赢得足够的话语权,牧场建设也成为其绕不过的门槛之一但是,这是一场长时间的耐力之争,谁能脱颖而出,在下一轮乳业竞争中取得胜利要看管理和技术能力还有恒心。”农业部乳业专家陈渝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单产量不到国外一半,2013年美国奶牛存栏900多万头,牛奶产量9000多万吨,而中国奶牛存栏1400万头,牛奶产量3600多万吨,奶牛比人家多,产量却少5000万吨。因此,如何提升产量成为所有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新一波牧场投资热中,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都面临同样的环境,如果不提高牧场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水平,单纯的奶牛头数增加并不能帮助中国乳业进步。此外,牧场建设大潮涌动,致使大型牧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奇缺成为各奶源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陈渝如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中国牧场建设从粗放规模化到集约化管理转型中,新进入者显然需要更多的耐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