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唯一能让上至王侯将相商贾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平头百姓,都如痴如醉的男人,叫少康。
人民币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少康做到了。他鬼摆(洛阳方言:炫耀,夸海口等意思,根据语境可褒可贬。为使阅读顺畅,后面篇章凡涉及洛阳方言或俚语,均以括号内用普通话标注,不再一一作注)道: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恁都抓哩镇(你们怎么都这么)喜欢哥,因为哥自信呗。
少康确实有自信的资本,是不让人膈应(讨厌)的那种。许慎在《说文解字·巾部》中说:“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译成洛阳话就是,嫩者儿少康开了个酒铺,少康这孩儿也有人喊杜康。是的,就是造酒的那个杜康。酒是那个“万丈红尘一杯酒”的酒,正如每个人都有故事一样,酒是有生命和感情的。有了酒,就有了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雅兴,有了酒,就有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有了酒,就有了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有了酒,就有了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与酒相伴,端起是饮,放下是品,只有慢慢回味,才能咂摸出它的真谛。朝闻茶,夕饮酒,午间轮作,生之乐矣。还有爱情诗:
我醉与不醉是在你们的眼里
我醒与不醒却是在我的心里
只是醉也想你醒也想你
——《三行情书》
酒在肚里,事在心里
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
无论喝多少酒
都淹不到心上去
——张爱玲《半生缘》
因为有了杜康,有了酒,爱情的唯美缱绻也有了质感。作为普世偶像,少康当之无愧。这里的剧透干脆利落,倒是给我后面的叙述制造了混乱。我只有穿插介绍,至于章法,不求完全,今天只讲故事。
少康(前-前),也喊杜康,是夏王相的遗腹子,大禹的第五代玄孙。那时候,寒浞搞叛乱,他说,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就把少康爹爹相逼自杀了。和很多宫廷剧一样,少康的娘当时顾不得失去老公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外公在当地也算小富之家,有地有房,还有家丁长工簇拥,童年的少康基本没有饥寒颠沛漂泊之累。洛阳当地俗语说,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思是,男孩子早早就能帮助家里干活了。少康的外公看少康一天天长大,欣慰的同时,也教给他一些生存技能。就把一群绵羊交给了他,让他放牧。少年少康,赶羊上山下山,日出日暮间度过了几年时间。这期间有些异事,需要掰扯(说,叙述)一下。
少康放羊的山坡就在伊河边上,那里地肥草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于偏僻,战火罕至,适宜孕育肩扛大任者,少康满足了所有成就大人物的条件,譬如神助。三伏天,敬业的日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而少康也要天天上班,否则,他的那些羊就要减膘贱卖了。稀奇的是,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片云彩跟随,在这样的大伞下和羊群为伍,比外公的空调房间还要凉快。有一天,淘气的少康偷了二妗子一包棉花,他要把绵软的棉花铺在山坡上,躺上去美美地睡觉,这样的创意,简直不要太帅了。这些棉花是家里女人们每天必需的工作,纺线的原材料。那时候的妇女们,虽然不用去地里耕作,但家里劳动量一点不比男人轻松。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四季衣衫,都需要她们完成。尤其是衣衫,从纺花到浆线,从织染到裁剪,十几道工序全凭原始的手工,这样的重复工作几乎是女人的梦魇。妗子们和家里其它女眷天天早上从外婆的堂屋里领取一定数量的棉花,晚上交回去纺好的线,要校秤,一旦发现缺斤短两,家法伺候。可以想见,那天二妗子如天塌一般,到处找她的棉花。后来就找到了少康这里,那已经是晚上了,少康刚把羊赶进圈里,就被二妗子堵上了。少康就撒谎说:我看你天天纺花使里慌(受累,辛苦),就想替替(帮助)你,我把你的那些棉花都纺成线了,在山上,明儿给你带回来。二妗子也没有揭穿他的谎言,她只要赶快找回自己的棉花,连哄带吓和少康来到了白天放羊的地方。结果令所有人包括少康都目瞪口呆,下午少康躺卧的棉花变成了一包纺好的线穗。为验证虚实,第二天二妗子又给了少康一包棉花,少康又躺在棉花上睡着了,醒来棉花又变成了线穗。这个传说只是为了证明少康有帝王之位,至于神助的桥段,一笑了之。如此反复,少康成了纺花小能手。
上山放羊,早出晚归,午饭在山上解决。在家里带,多数情况下少康带的都是
蒸馍烙馍窝窝头之类的,那时候粗粮多,细面少,但吃饱是不成问题的。有时候吃不完,他就把剩下的午餐放进山洞里的一个石臼里。那个山洞很深也很潮湿,甚至还有一眼泉水从里面流出,石臼有一头牛那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石臼就快被少康的午餐填满了,里面发出一阵阵奇怪的气味。那天中午,少康吃过窝头,把剩下的扔进石臼,发现石臼里有一些水样的东西浸出来。少康也口渴了,就趴下,不顾那古怪的异味喝了几口。不久,他就睡着了,直至晚上,家人看他没有回去,寻来,把他背了回去。第二天醒来,他感到神清气爽,五体通泰,尤其是喝了石臼中水,那种迷离,那种飘忽,那种莫名的兴奋让他不能自已。于是他又重复了昨天的动作,家人害怕他有个好歹,劝他不要再喝石臼里的水了。倔强的少康不仅心有乾坤,也心细如麻,他观察发现,石臼里的水是那些五谷做的窝头,经过滴水的浸泡,在适宜的温度下产生的新玩意。这种玩意给人带来的体验是任何食物都不能替代的,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善于实践的少康,凭借自己不凡的低闹(脑袋,智商),把这种新生玩意起名为酒。以后数年,经过多次实验改进总结出了一套酿酒工艺,分别是,肥泥老窖,固态续糟发酵,清蒸清吊,自温养曲,低温入窖,缓慢发酵(60天),双轮底增香,量质摘酒,分级储存,陈酿勾调。这样酿出的酒芳香纯正,入口绵甜,诸味皆调,饮后余香。使饮者独醒,观者皆醉。中国的酒文化策马扬鞭,从历史走来。
少康的酒,经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自媒体,糖酒会的推广,很快就进入了千家万户。好酒不怕巷子深,说一个故事,给少康的酒做一个软广告。洛阳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是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说的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刘伶是那时的“竹林七贤”之一,出名的好喝酒,能喝酒。酒量之大,无人能敌。一次,刘伶来到洛阳伊川南府店镇杜康酒坊门前,抬头看到门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三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一看暴脾气就上来了,心里说:能把我刘伶喝醉的酒怕还没造出来吧。你竟敢夸下这么大口气,不醉三年不要钱,今天遇到我老刘,你就摘招牌吧。刘伶带着气进了酒馆,杜康拿出酒来让他喝。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拿来第二杯,刘伶喝了之后还要喝。杜康说,别喝了,再喝就醉了,他不听,又要了第三杯。三杯酒下肚,刘伶说:“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甜,三杯酒喝下去,只觉得天也转、地也转、头晕目眩。”他喝醉了。这时杜康过来对刘伶说:“咋样?恁喝够了冇?”刘伶醉醺醺地说:“够了,够了,真日怪(奇怪)了,恁这酒够劲。”说着便向兜里掏酒钱,一摸,钱袋是空的,便支支吾吾地说:“掌柜的,今儿忘带钱了,先赊着,改天送来。”刘伶说罢,出了酒坊往回走。一路上东摇西晃,趔趔趄趄走到家,一进门就跌倒在地上,他媳妇赶忙把他扶到床上。刘伶自觉不行了,赶快给媳妇交代说:“我要哏皮(死了)了,记着把我的酒杯酒缸都和我埋在一起。”说完,刘伶真的死了,媳妇就照他的嘱咐把他埋了。
不知不觉,过了三年。这一天,杜康来到村上找刘伶讨酒钱,刘伶媳妇一听是这事儿,心中好恼,说:“他三年前不知喝了sei(洛阳方言,二声,没有替代文字,意会就行,谁的意思)家的酒,回来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的酒呀!你还敢来要酒钱,我还得找你要人哩!’杜康说:“他冇死,是醉啦!咱快去凑凑(看看)他。”就这样,他们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打开棺材一看,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跟生前一个模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白装了(别装了),起来吧!”只见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伸伸胳膊,睁开眼来,嘴里连声说道:“杜康好酒!杜康好酒!”从那以后,“杜康美酒,一醉三年”的话就传开了。
为了褒奖少康的美酒,编撰了一个故事,这个很有帝都洛阳的尿性,而洛阳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酿酒是少康对物质文明的贡献,而对他政治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前面说过,少康是在外公家长大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初懂人事后,娘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后氏。从此,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牧正(前面说的放羊),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后来浇派人追杀,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邑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繁荣,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说,少康是个有想法的人,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时期,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从造酒祖师到少康中兴,少康的人生答卷立体丰满。我们站在伊河岸边,追忆少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端起酒杯,用洛阳话说上一句:伙计们,来,弄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