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综合考虑产品的质量、口碑、性价比等多个领域,因而就会产生重视品牌的现象。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产品,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尽量去选择那些成名已久的品牌,虽然可能会贵上一些,但是却多了一份保障。
同时也有一些人比较的极端,他们不管买什么东西,看重的都不是质量、价格这些条件,而是这件东西是不是品牌,或者是不是名牌。
企业自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就有一些企业选择将自己的品牌授权出去,自己什么都不干就有授权费,其中也不乏一些声名远扬的民族品牌。
年,当时的国人们都还依靠着羊毛衫、大棉袄、二棉裤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基本没有什么其他有效的保暖手段。
于是在第二年,一个名为“南极人”的保暖内衣品牌横空出身,靠着用更轻薄的材料,制作出能具有保暖效果的内衣,“南极人”迅速风靡全国。
在之后的几年里,“南极人”的爆火也让保暖内衣逐渐开始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神器,直到现在也是很多人在冬日里必穿的贴身衣物。
这也不得不说南极人的这个名字起得也非常的好,让人一下子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售卖保暖用品的企业。
在上世纪末期的时候,这个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品牌,就在中国市场上拿下了一个亿的销售额,之后更是不断加强自己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曾几何时,“南极人”在国内甚至一度成为了保暖内衣的代名词,让不少同样是做保暖内衣品牌的同行羡慕不已。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打开一些网络购物软件,在上面搜索“南极人”就会发现,如今的“南极人”似乎已经不局限于保暖内衣了。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在购物软件上看到“南极人”的各种衣服,甚至还有一些床上用品、家用小电器甚至是小零食。
这就让很多不明所以的人暗自心惊:“难道这么多年过去,‘南极人’就已经发展成了如今这么庞大的一个‘商业帝国’了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了,曾经专注于保暖内衣的“南极人”之所以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还是因为在十几年前“南极人”的创始人张玉祥做出的一个决定。
年的时候,张玉祥决定让已经名满天下的“南极人”转型,开始对外进行授权,允许一些其他厂家挂着“南极人”牌子的售卖。
同时他也砍掉了“南极人”本身的生产厂家,专注于做“贴牌”生意,一门心思的对外授权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南极人,早就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内衣品牌了,而是成为了名为“南极电商”的电商企业,虽然旗下的产品依旧是以服装为主,但是已经和以前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只不过我们还有很多人陷入到了惯性思维当中,认为南极人依旧是一个誉满全国的保暖内衣品牌罢了,实际上如今的“南极人”,质量可以说是参差不齐。
和南极人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俞兆林”,在“南极人”大火的那两年,他可以说是南极人最大的竞争对手了。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国的保暖内衣,实际上就是“俞兆林”最先发明的,光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俞兆林”在保暖内衣行业当中的地位。
不管尽管如此,最终他还是没能竞争的过“南极人”,于是“俞兆林”便开始痛定思痛,学习“南极人”的经营方针。
在“南极人”开始大肆向外授权,发展自己的贴牌产业的时候,“俞兆林”也开始走上了这条路。
但是很可惜的是,因为慢了一步,所以“俞兆林”在这条路上走的并不顺利,不仅没有达到如今南极电商的地步,甚至还不如以前。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和南极人一样,都走上了“贴牌”的这条路,但是“俞兆林”如今却像是查无此人一样,当然了,这可能也和俞兆林授权的厂家,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有关。
在上个世纪,国产家电行业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分出胜负,依旧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光是洗衣机行业当中的“名牌”就有好几个,“荣事达”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这样的情况都不会持续太久,这些企业终将会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当中,角逐出真正的胜利者。
如今的国产家电,依旧是格力、美的、海尔三家的天下了,而像是“荣事达”这样的品牌,就只能作为失败者接受自己的命运。
比较幸运的是,“荣事达”并没有完全的被时代所淘汰,虽然依旧处于不断被并购、转手的状态,但是起码“荣事达”这个牌子还在市面上存在着。
因为在被不断转手的时候,“荣事达”就将自己小家电业务的牌子卖给了一家专门生产小家电的企业。
这家企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生产的家电品类非常的多,达到了五百多种,但是质量就不是太令人恭维。
只不过这些都已经和原本的“荣事达”没有了什么关系,毕竟他们并不是向“南极人”那样对外授权自己的品牌,而是直接将品牌给卖出去了。
好在现在的“荣事达”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早就已经和一落千丈,很少有人会在将其当做曾经的那个名牌,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不光是衣服家电这些生活当中的用品,在食品类产品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杜康”酒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本身就是一个人名,因为是发明酒的人,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杜康也是酒的代名词。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白酒生产厂家,都以“杜康”作为自己品牌的名字,像什么白水杜康、汝阳杜康、伊川杜康之类的层出不穷。
虽然市面上的“杜康”酒品牌非常的多,但是本质上他们都属于同一家企业,也就是洛阳杜康。
而在发展的途中,“杜康”酒虽然没有像是前面的几家一样,选择走上授权品牌的道路,但是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代加工。
其实只要作为品牌方,能够严格管控住自己的代工厂质量,那么代加工这个模式其实本身也没有什么。
但是坏就坏在了这里,因为“杜康”酒的代工厂实在是太多,导致在代工厂当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很多代加工的工厂为了能够压低成本,同时提高自己厂子产品的销量,一门心思的研究如何把包装搞得更好看,导致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
而“杜康”酒本身对于这方面的把控也算不上有多严格,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将东西买回家之后发现,自己买到手的东西,和记忆当中简直就不是一回事。
这也就导致了“杜康”酒的名誉受损非常严重,虽然后来“杜康”酒已经停止了原本的模式,但是失去的口碑却很难再养回来了。
如果说酒的质量有问题,还勉强能够在人的忍受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药品企业出现这种情况,就不是三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了。
仁和药业作为世纪之交成立的一家医药产品公司,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作是“国货之光”,毕竟在大家的心中,直接将“仁”写出来的企业,又能够坏到哪里去呢?
但是事实却和我们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虽然在大家的心中,仁和依旧是一家传统的医药行业,但是他其实也走上了贴牌的道路。
这就导致了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带着仁和名字的产品,有的只是勉强和医药行业有那么一点点的关联。
毕竟谁也不能相信,一家只有26年成立时间的企业,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不仅能够打响自己的名号,甚至还能研发出包括但不限于洗面奶、化妆品甚至暖宫贴这些产品。
陷入这样情况的,不仅有仁和药业,还有作为电视剧《大宅门》当中,百草厅原型的“同仁堂”,不过不是那个北京同仁堂,而是南京同仁堂。
两个同仁堂原本都是一家,只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门店而已,只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逐渐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
而相比于北京同仁堂到现在依旧安分守己的在医药行业当中发展,南京同仁堂却是走上了贴牌的道路。
导致现在很多人在提到南京同仁堂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将其和曾经那个良心的传统医药企业画上等号,连带着北京同仁堂也受到了牵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