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商隐社商隐社8月20日
前几天看雷*年度演讲的最大感受是,原来除了马云,雷*也这么能说会道。不仅一下子讲了三个多小时,而且演讲的叙事能力也是高段位。
与马云不同的是,雷*曾自称“性格偏内向,不擅长表达”,事实正是如此,翻出10年前他的演讲视频,青涩而拘谨,即便现在,怎么看也不会给人外向的感觉。
之前在我们的印象中,企业家就是俞敏洪、张瑞敏、冯仑、王石、马云那样能言善辩的人。但这些年,印象中的企业家悄悄更迭成了雷*、张一鸣、王兴、*峥这类不善言辞,总是若有所思,看起来非常内向的人。
而传统经济时代被认为是“笨嘴拙舌”“能力差”的内向的人,也因为信息时代沟通方式的变化,变得不那么依赖性格外向之人担任中间人,从而在职场中获得了更多发挥自我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作者灵竹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当我们谈论内向时,我们在谈什么?
内外向人格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这也是心理学类型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划分方式。荣格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就是获取能量的方式不一样。
如果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他们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易适应环境;
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他们更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并拥有灵活转换的空间,能够找到内心的舒适区。也有极少数人会靠向中间区域,也就是“中间性格”。
除了极端区域可能会带来问题,其他区域都是健康的。
苏珊.凯恩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列出了20道测试题,用“是”或“否”来回答,用以区分内外向性格:
1.相对于小组活动,我更喜欢一对一的交流。
2.我通常更愿意用文字表达我的观点和想法。
3.独处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
4.相对我的同伴而言,我似乎对于金钱、名利和地位看得没有那么重。
5.我不喜欢闲谈,但是我喜欢对我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6.人们说我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7.我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8.我喜欢那种可以一头扎下去而不会被打断的工作。
9.我喜欢小范围地只与一两个亲密朋友或者亲人一起庆祝生日。
10.常常会有人用“善于辞令”或者“成熟”来形容我。
11.我不愿在某项工作结束之前跟别人炫耀或者讨论这项工作。
12.我讨厌冲突。
13.我做得最好的工作是独自完成的。
14.我倾向于三思后再开口。
15.每次出去玩之后我都会觉得筋疲力尽,即使我玩得很开心。
16.我经常把来电作为语音邮件接收而不愿意接起。
17.如果要我选择,我宁愿周末无所事事,也不想让我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的。
18.我不喜欢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19.我可以很容易进入状态。
20.在课堂上,我更喜欢讲座式的而不是研讨式的。
答案中“是”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是个内向的人,10个以上且越接近20个,代表内向程度越高。
其实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而已。
但很多时候,世界把更多眼光投向了外向者,对内向者